促进交叉研究 推动人才发展 聚焦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

logoscrm.pnglogo--.png

为了研究全球化的行业生产、贸易和分销体系,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洞察,Cytiva思拓凡携手《金融时报》针对 20 个国家的 1165 名生物制药高管和医疗行业决策者进行了受访者调研,于2021年4月发表了全球首个广泛评估生物制药产业的五大领域分析。内容包括供应链弹性、人才储备、研发生态系统、制造敏捷性以及政策法规支持五个领域应对全球需求的能力,揭示了各国在全球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地位、优势及挑战。
     图1.jpg 疫情来袭,维持生物制药行业的弹性和健康发展显得特别重要。来源:Cytiva思拓凡

指数显示,代表每个国家生物制药产业实力的总体指数得分与国家平均收入呈正相关:美国在整体表现上排名第一,中国和瑞士均表现出了极强的供应链弹性。得分较高的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较高;人口多,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则面临着更大的无法获得重要药物的风险。但总体而言,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仍处于较脆弱的阶段。这也让大家更关注在下一次全球公共健康危机到来之前,我们有哪些迫切需要改进的方向。

Cytiva思拓凡大中华区总经理俞丽华女士与《自然》的访谈中,介绍了针对中国市场的行业卓见,指出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生产等新技术的采用,有望进一步提升制造敏捷性,以充分应对生物制品需求,但促进交叉研究、推动人才发展依然尤为重要。

俞丽华-1 - Copy.pngCytiva思拓凡大中华区总经理俞丽华女士 来源:Cytiva思拓凡 

恭喜”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的发布!您认为对《自然》在中国的读者来说,该指数有哪些最值得解读的重点?

Cytiva思拓凡作为致力于推动和加速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的全球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在中国的定位包括以全球视野推动本地化以及科研创新,同时提升医药生产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的调研指数指出,中国在生物制药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挑战:33% 的受访者认为,在中国寻找药物研发、制造和供应链领域的人才是一项重大挑战。

但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的是,即便是疫情下,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制造敏捷性指数在全球排名第四,反映了中国本土的上游供应链比其他国家更活跃。中国是制造业大国,速度跟能力提升是非常快的,特别是在一次性使用技术(SUT)方面,整个本地化还是做的比较好的,而且我们全球大约50% 的受访者也认为,新冠疫情对于药品短缺造成的影响在中国还是非常有限的。

您多年来在Cytiva思拓凡工作,观察到有中国市场有哪些重大进步?

进入工业4.0时代,中国非常有条件去开发智慧工厂跟自动化生产等新的技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从事基因和细胞疗法的初创企业,更是受惠于政策和法规的支持。

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一五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由结构生物学跟鼓励药物发现开始,到十三五开始鼓励产学研合作的趋势,投入研究的资助花费更多,国家项目评估方针也是考虑到研究合作模式如何快速转化。我们业界常说的是,美国用了30年有这样的一个发展,我们需要用短于30年的努力去满足中国的医疗需求。


图2.png
人均国民总收入较低的国家生物医药弹性指数总得分表现较弱  来源:Cytiva思拓凡

至于要稳固生物制药人才库的根基,您觉得关键是什么?

供应链是非常广的一个话题,不仅仅在于上游原材料的供应,还在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上面的升级换代,都需要更好的创新人才去支持。生物制药生产行业的本地人才储备不足在全球都是一个现实问题。行业需要极其专业而且多元化的人才,包括生物化学家、工程师以及IT人才。

随着我们的管线向前移动,人才供应是跟不上的,但在中国我们有非常好的基础,只是说在供应链的数字化进程方面我觉得需要更多跨界合作。再就是加大转化研究支持方面,我认为也是需要基础研究不停提高去配合发展,才能够加大整个生态系统的横向协作以及吸引更多跨界人才参与。

科技可以如何加快培养生物医药供应链的韧性?

加强在数字化应用上面的一些开发肯定是有利的。我觉得不是每一次开发都要从零开始编程,而是要基于其他行业在生产制造上的现有经验,将其用于生物医药制造上。像我们对生物制药的流程痛点有很深的理解,更希望投资在协助客户资产管理的数字应用程序上。

比如说,药品生产的过程非常特殊,由细胞系开始对材料的需求就非常敏感,我们目前是跟一两家药厂尝试开始把更多的原材料数据,以及质量保证与控制数据进行无缝对接,便利了我们对生产质量和过程变化的评估跟预测。

展望将来,您认为国内业界还需要如何布局?

大方向来讲,我们肯定是紧扣国家发展方针,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让很多的人看得起病治得起病,也能用上更好的新药。

推动创新方面,也不能假设所有的创新都来自西方,我们自己也是扮演着推动新治疗方法(new therapeutic modalities)的角色,产学研合作更是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内已经有很好的环境去推动,比如说,我最近参观了西湖大学和广州开发区,都是在实验新模式的转化研究,我觉得是相当开眼的,未来发展的路相信也会越走越宽。

This advertisement feature is produced by Nature Research Custom Media for CYTIVA. The advertiser retains responsibility for content.

该内容由自然科研定制推广团队为本机构撰写,广告客户对内容负全责。

阅读更多内容

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 | Cytiva (cytivalifesciences.com.cn)
https://www.cytivalifesciences.com.cn/zh/cn/about-us/global-biopharma-resilience-index